六大綱目六波羅蜜布施放下捨掉
>>>所以他徹始徹終真的教我們放下,他自己做到了。他是王子出身,你說出家護法,他們皇家護不護法?當然的,他不要,他還是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不接受。在當時,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他的在家弟子有十六個大國王,這些國王可不可以去供養他、護持他?而佛要求的供養跟護持是什麼?是信受奉行、弘法利生,你這樣去做就叫護持,護持正法。他不要求任何物質供養,物質生活上始終堅持著四事供養。第一個是飲食,每天出去托缽,有供養的,這個他接受。第二個是衣服,衣服很簡單,三衣,也不是天天接受人供養,衣服破了,不能用,你供養一件衣服給他,他接受。第三個臥具,臥具實在講就像個被單一樣,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地上。第四個是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。接受信徒們供養的就這四種,除這四種之外,統統不要。真是捨得乾淨,給後人做榜樣。我們想想,真能這樣放下,確實幫助覺悟,幫助證果。後世人的修行,為什麼一生不開悟,為什麼一生不能證果?肯定與這個有關係,接受豐厚的物質生活,他起了貪戀,他放不下。我們特別看到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個綱目,六大綱目就是六波羅蜜,頭一條就是布施,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是什麼意思?放下,捨掉!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,就是貪欲。由此可知,貪欲是障道的第一個業因,你一定要把它放棄,你的障礙就沒有了;你不肯放棄,那個東西障礙你。第二種障礙就是惡業,就是你造惡,這個惡把善也當作惡,你造作善業、造作惡業,喜歡修善,或者喜歡作惡。喜歡修善的,你將來的果報在三善道;喜歡作惡的,你的果報在三惡道,都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統統要放下。用什麼方法?持戒,持戒是度惡作的。第三個是忍辱,忍辱是度瞋恚的。第四個是精進,精進是度懈怠的、懶惰的。第五個是禪定,禪定是度散亂的。第六個是般若,般若是度愚痴的。你看教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。你要曉得,頭一個是布施,放下貪欲,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。所以佛一生教人隨緣不攀緣,你多自在,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善緣還是惡緣,都能夠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則,他做出來給我們看,那教我們的我們就會相信、就會接受。 >>>我們看能大師一生待人接物都那麼樣的謙虛,確實像《還源觀》裡面講的四德,他真做到了。「隨緣妙用」他做到了,特別是在他避難的時期,他在獵人隊裡面住了十五年,那是打獵、殺生的。他給他們做廚師,很難得,他看到受傷的這些小動物,還能活得下去的,他就把牠放掉;實在傷重,沒辦法了,才殺來給他們吃;他自己吃肉邊菜,拿些菜在肉鍋旁邊煮,這十五年你看他的那種隨緣妙用。這個妙,妙在哪裡?他在五祖忍大師那裡開悟,大徹大悟明心見性,至少是十住菩薩位,《華嚴經》上的。妙在哪裡?他不退。「威儀有則」,點點滴滴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獵人隊裡面那是隨逆境,也隨惡緣,很有耐心。十五年之後,他離開這個獵人隊,出家了,剃度出家了,以後成為大法師,你想以前那些獵人有沒有得度?肯定得度。「柔和質直」,這是講他一生接引大眾的心態,心正直,態度柔和,沒有一個人見到能大師不生歡喜心,歡喜他、尊重他,聽他教誨。「代眾生苦」,種種示現為什麼?為苦難眾生。你看看,四德全具足,如果不是真正開悟了,做不到。 >>>善財一生歷事鍊心,也是要捨、要悟。像我們上樓梯一樣,上樓,我們捨第一層,我們才能夠到第二層,捨第二層才能到第三層。所以得到之後一定要把這個得捨掉,叫捨得。你得到的不能保留,一保留就不能再提升,一定要把它捨掉。可是布施,你看看大乘教裡面佛常常教我們,你施財得財富,施財是發財的因,現在人都喜歡發財,不知道發財之道。佛告訴我們是真話不是假話。施財是因,得財富是果,但是得到之後要捨,如果不捨,你就不會再提升;要往上提升,一定要把你得的捨掉。所以叫捨得。捨得是雙重意思,第一個是捨一定有得,捨財得財,捨法得聰明智慧,捨無畏得健康長壽,你捨一定是有得。但是得到的時候統統要捨,你要不捨就生起貪心,貪心墮到鬼道去了,這很可怕,一定要捨。所以你看看,佛教眾生把捨放在第一位。我當年初學佛向章嘉大師請教,他老人家第一天教給我捨,就是教給我捨得,放得下,教我看破放下。善財是漸修,循序漸進,他不停。證得初住之後,他去參訪德雲比丘,他是初住菩薩,他能夠捨掉,他才能夠升到二住,二住是海雲菩薩,三住是妙住菩薩。這三個都是現比丘身,代表什麼?代表出世,出世間,心在出世間,對世間沒有留戀,對六道輪迴沒有留戀,表這個意思。這是說這兩個人都是一生成佛。 http://mbme.tw http://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.tw http://amtb2006.myweb.hinet.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://www.mbme.url.tw歡迎您的加入 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請上網看全文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