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

真正是幫助正法久住的事情要做現在網路電視很進步

真正是幫助正法久住的事情要做現在網路電視很進步
這個偈頌清涼大師也有註解,第一首偈,「初中前偈」,就是第一首偈,「出其妄觀,假設長時,以況暫見」,暫是暫時。所以他講『假使百千劫』,這是長時間,『常見於如來』,常常跟佛在一起,有沒有這個人?太多了。我們天天接近道場、天天看到佛像、天天讀誦佛經,這不就是「常見於如來」嗎?有沒有真見到?沒見到。為什麼?『不依真實義,而觀救世者』,救世者是諸佛如來,沒見到。救世者在不在?在,就在眼前,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你真的把《華嚴》體會到,懂得了,你就明白,像我們前面所講的,所有一切眾生全是諸佛如來。孔子所說的,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見到善的,好好跟他學;見到不善的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孔子也懂得。我們用這種心態來學,那你真的見佛了,你真的看到了。善惡的標準,經典就是依據,與經典所講相應,善的,與經典所講不相應就不善。今天學佛很難,為什麼?標準失掉了,所以長時間勤苦薰修而得不到效果。效果是什麼?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是效果。我們反省,我們是不是煩惱一天比一天少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是不是這樣的?不是這樣的,我們學錯了。為什麼?效果沒看到。看到「不依真實義」,讓我們立刻就想到四依法。世尊滅度的時候,阿難代表我們大眾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他作老師、聽他的教誨,佛滅度了,不在世了,我們依靠誰?世尊沒有指定代理的人,為我們說了四句話。第一教給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。這句話講得好,法是什麼?法是經典。經典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?不是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經典從哪裡來的?是自性裡流出來的。你只要見性,你說出來的東西肯定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樣,自性流出來的;換句話說,是你自己自性裡面流出來的。為什麼這個經典你一看之後,愈看愈歡喜、愈看愈愛?是從自己自性流出來的。我們現在自己自性有堵塞,妄想分別執著堵住了,流不出來,看到釋迦牟尼佛流出來了,愈看愈歡喜,跟自己有相應,這道理在這裡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講的字字句句是我們的自性,這是真實義。你要以為我要依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,依他不依自,你不依真實義,你見不到佛。你如果曉得字字句句是我自性,你才能見到真實義,你才真正能夠見到「自性釋迦,唯心娑婆」。娑婆世界、釋迦牟尼佛是自性變現的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原來是見自佛,不是見他佛。自他不二,那就恭喜你,你入不二法門。這是四依法頭一個,「依法不依人」,我們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,我們是回歸自性、回歸性德,這不一樣,你不能不明瞭。
第二句告訴我們,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了義就是真實義。世尊當年在世時間很長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接觸的人太多了。有問世間日常生活雜碎的事情,佛都答,問六道輪迴的事情、問改造命運的事情,多了,在《大藏經》裡面是應有盡有。那些是什麼?那些是不了義,那些都是叫雞毛蒜皮的事情。了義是什麼?了生死出三界、明心見性,這大乘,所以一定要曉得。《法華經》上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佛出現在世間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那你就曉得,方便說的是不了義,一乘法是了義,一乘法是教你這一生作佛的方法。一生能不能成功?能,只要你真信、真解、真行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你把這些道理、方法都搞清楚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。從前我跟章嘉大師,大師告訴我,轉凡成聖一念之間,我們那時候年輕聽不懂,學了這麼多年才知道。他常常跟我講放下,所以印象非常深刻。你看看三乘人,放下執著是阿羅漢,放下分別是菩薩,放下妄想本來是佛,你放下就是,幾時放下幾時成就。三個都不放下呢?六道凡夫,還要搞六道輪迴。所以這樁事情,自己心裡要認真去思惟、去觀察,多想想,六道真苦,我們這一生過來了,難得這麼多年終於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信解有基礎了,行不徹底,是放下了不少,不夠徹底,怎麼辦?還要放。尤其現在我們看了很多預言,也有一些靈媒傳遞的訊息。巴西朱瑟里諾這個預言家告訴我們,這個世界到二0四三年,只有三十幾年了,不長,到二0四三年,世界上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。也就是說,十個人有八個人在這三十多年災難當中都死亡了,剩下來十分之二,十個人剩兩個人,天災人禍!我們要不要受這個難?這個權不在別人,在自己。如果我們自己還不改變心態、行為,那就得要受,受了之後還要繼續搞輪迴,真的是沒完沒了。如果我們真的覺悟,不想搞了,那有辦法,放下萬緣,外面的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最重要的,放下分別執著,一心念佛,三年到五年決定成就,移民到極樂世界去,生死就沒有了。我移民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修其他的法門難,修這個法門容易,分別執著放得不徹底也行,只要真有決心放下就能往生。不像修其他法門,其他法門要真放得徹底你才能證果,最低限度你要證到小乘須陀洹,你才有把握在災難當中不墮三惡道。不驚不怖,沒有驚慌、沒有恐怖,什麼災難來了你的心是定的,你的心是清淨的,那是須陀洹。到這種功夫,依舊不能擺脫輪迴,他還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才能證阿羅漢果、才能超越六道。所以想來想去,還是極樂世界容易,極樂世界方便,想去就去了。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這是淨宗第二祖,古人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阿彌陀佛在中國化身,那麼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的。他說這個法門叫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。但是事實上李老師以前告訴我們,以台中蓮社做比喻,一萬個念佛的人,蓮友,真正往生的只有兩、三個。什麼原因?老師講得很清楚,那兩、三個真幹。其他的雖然是天天念佛、天天在聽經,世間煩惱習氣放不下,所以只是阿賴耶識裡面跟阿彌陀佛結個緣,這一生去不了。真去就要真幹,真幹,個個得生,什麼都要放下。哪些事情我們該做的?真正是幫助正法久住的事情要做。災難來了,道場都沒有了,這是很可能的事情,沒有關係,道場建立一天有一天的功德,存在兩天有兩天的功德,不要想得很長遠,真實功德。你若說我今天建了,過兩年就沒有了,這建它幹什麼?錯了,你的機會當面錯過。印經,真實功德,數量大,全世界到處結緣贈送,縱然全世界災難起來,不可能完全被毀滅,大部分毀滅了,還有少數存在。印祖告訴我們建小道場,小道場容易,可以建很多。他老人家告訴我們,建念佛堂,多大?容納二十個人就行。這個主意好!大概他老人家知道現在世界的狀況。小念佛堂容易,你說我要建一個大廟,不如建兩百個小念佛堂,真的成就多少人。小念佛堂很簡陋,人在那裡面沒有貪心,他才一心辦道。大的道場有些是中國宮殿式的,富麗堂皇,人進去都會起貪心,都想擁有,於是就變成鬥爭道場,那就不是正法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
弘法利生用網路電視,這真正有效果。現在網路電視很進步,效果非常好,不亞於衛星。衛星的成本高,寬頻網路電視成本很低,在台灣我聽說有兩千多萬台幣就可以造。兩千多萬台幣合美金大概是五、六百萬的樣子,全世界人都能看到【,所以成本很低。找一個小地方來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,這叫真實功德,】幹這些事情這是依真實義,他見到真佛。 幫助眾生、成就眾生,哪些人?老年人。年輕人他還忙著他的事業,你叫他學佛他沒有興趣,心不在焉。老年人退休了,沒事情幹,這時候叫他學佛,不學佛他看到他也會來,這就是緣分。所以我們提倡建老人公寓,幫助社會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,這是好事,讓老年人把這個道場,也就是自己的家園。所以我過去常常想,想著應該把它造成五星級酒店式的方式,也用酒店方式管理。這個酒店譬如有五百個房間,每一個房間可以賣,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合適,我們在那邊買個一間,住在那邊。這裡面有念佛堂、有講堂,我們把它規劃、設計、教學,老人住在這裡面,這裡面是老人公寓,也是老人大學,也是老人學佛的道場。老人所希望擁有的應有盡有,大家互相在一起照顧。老人住在這裡面,採取酒店管理的方式,你的房間每天有服務生去給你打掃、去給你整理,你自己不要操心。三餐飯有餐廳,餐廳可以多做幾個,各種不同的口味。如果是不同信仰的也能住在一起,多元文化,這裡面有佛堂,也有基督教的小教堂,也有回教的小教堂。 這樣一間一間的賣,成本很低。譬如我想到在國內,如果是一個單位,就是一個房間,這個房間他不是住旅館,它是要住家,住家的面積要比旅館大一點,房間比旅館大一點。一個單位賣人民幣二十萬,五百個單位就是一億,會建得很好,一切設施完備。當然照顧老人,老人不能離開小孩,所以一定要辦一個附設的小學、幼兒園,老人常常跟小孩在一起,心情不一樣。另外一定要附設一個小型的醫院,照顧老人的醫療。外面院子要大,像小型公園一樣,他有活動的空間。老人真正享受到晚年養老的這個目的,這個有意義。現在國內有幾處已經在計劃進行,好事情。所以,往後的道場是以度老年人為主。 我這個念頭、動機是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講經,講了一個星期,處所就是老人公寓。那個老人公寓裡頭有四百多個單位,規模很大,它附設一個托兒所,我們在它大廳裡面講經。這個老人院住了不少中國人,學佛的人來聽,不學佛的人他沒事情幹他也來聽。所以我說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應該是這種方式,不要再搞寺院庵堂。老年人退休他真正有地方去,真正有地方養老、有地方學習、有地方修行,他會過個非常幸福美滿的晚年,目的在此地。這是個很好的慈善事業,現在兒女不養老,我們用這種方法互助合作彼此照顧。而且召集一批年輕的員工,這些年輕員工統統要受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的訓練,要讓他們的員工有六個月的培訓、學習,他才知道怎樣為這些老人服務。使老人住在那裡面真比住自己家裡還好,家裡兒女不孝順,這裡頭員工都是孝子賢孫,要做到這個標準。等他們真的有規劃好、推出來了,我來給他們做廣告,把這個訊息告訴大家,首先我們學佛的人有地方在一起共修了。 所以,這是要依真實法,不可以不依真實法,不依真實法見不到真佛。這一段還沒講完,下面還有一首,說明他為什麼不依,不依的時候後果如何,下一首偈講得很清楚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希望每個國家領導人注意這個事情,來提倡叫山莊別墅,提倡素食

希望每個國家領導人注意這個事情,來提倡叫山莊別墅,提倡素食
像我們為老人,我們建一個老人公寓,我們名稱不叫老人公寓,我們叫山莊、叫別墅。老人公寓的方式,我跟諸位做過很多次報告,用現在旅館、酒店的方式來建造。這個酒店,譬如有五百個房間,我們這房間不是賣的,不是經營給旅客的,我們給念佛同修的。不是念佛同修我們不能讓他進來,進來的都是念佛人,用酒店的管理經營方式。經費是大家集資,五百個房間都可以賣,算成本計算下來一個房間多少錢。在我們想如果在中國國內,一個房間應該十幾萬人民幣,我想不會超過二十萬。這個裡面有大禮堂,大禮堂就是念佛堂,就是萬姓先祖紀念堂,天天到這裡面去念佛,裡面有講堂,講堂是講經。如果說是五百個房間,一個房間至少是一個人到兩個人,夫妻兩個,老夫妻兩個都住在一起。酒店的管理自己不要操心,每天有人來替你收拾房間。大餐廳,自助餐的方式,完全是素食。講經不中斷,念佛不中斷,這緣成熟了,這叫因緣。這個緣就太殊勝,你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三個不足,都能用這個方法把它補足。你萬緣放下,什麼都不要操心了,一心念佛、聽經。喜歡聽《無量壽經》,那個講堂是專講《無量壽經》的,喜歡聽《阿彌陀經》,另外一個講堂是專門講《阿彌陀經》的,念佛堂是在一起。還有人不喜歡念佛,喜歡靜坐的,行,我們也可以開一個禪堂。禪堂是什麼?還是念阿彌陀佛,不出聲,默念,不要開口的,那就很安靜。喜歡什麼方式都行,都能夠給你面面都照顧到。喜歡看經的有閱覽室、有圖書館,就是寺廟的藏經樓,沒有其他的雜書,都是佛書。喜歡閱讀的、讀書的去讀佛經,喜歡聽經的去聽經,喜歡講經有小講堂分座講經,你學了之後你可以講給大家聽,把自己修學的心得與同參道友共同分享,一大樂事。 這麼一個道場,就是山莊、別墅形成了,是個佛教道場,我們相信有很多人都會跟著來做,到處都有,年老的人有歸宿了,非常殊勝的歸宿。社會整個變態了、變形了,我們用這個方法集體來養老,我們自己是老人,照顧一切的老人,老人在一起共同生活。這個山莊、別墅,我們可以跟酒店經營方式完全相同,可以聘請經理、職員讓他們來服務。這些人當然都是要學佛的,我相信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到這個地方來做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的工作,那是積功累德,修真實功德。這個理想提出來之後,響應的人很多,現在也有些人很積極希望趕快做。佛門同修有從事於旅館這個行業經營的人,他們懂得怎樣經營,這是個好事情。對於青少年那就辦學校,辦學校比這個事情還要困難一點,為什麼?要好老師,真正是有母愛的老師,要把青少年看作自己親生的兒女才能教得好,自己要做出非常好的榜樣讓他們學習。所以,那一種捨己為人、犧牲奉獻就更大。這兩樁事情做好,養老、育幼做好了,可以挽救劫運,可以致世界和平。都靠我們自己覺悟,真的覺悟,再不要搞自私自利,不要為自己,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。這句經文裡面講的三樁事情,都要清楚、都要明瞭,我們可以把不足的補足,決定得生。現在我們開始看經文: 這個地方給我們提示的,末後這一句皆周遍故,這句重要。佛是念念周遍法界,你說這個心量多大!遍法界虛空界是他的心量,是他的弘願,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,有情、無情眾生同圓種智,同自己一樣圓滿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是如來證得的,菩薩證得的是道種智,阿羅漢證得的是一切智。你放下執著,一切智現前,一切智是知道宇宙萬有的體,理體;理體是空的,叫萬法皆空,阿羅漢知道萬法皆空,所以他不執著。菩薩不但知道萬法皆空,所有現象是假有,不是真的有,就像彌勒菩薩剛才所說的這幾句話,所以他不分別。現相根本不存在,你分別它幹什麼!你分別,不叫打妄想?不叫自找麻煩?再提升,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證得一切種智,就是一切智跟道種智圓融了,是一不是二,這是究竟果位。統統從放下當中得來的,曉得這個道理,不放下行嗎?自己一定真的鼓勵自己要放下,要真放下。從哪裡放起?從身外之物放起,幫助需要的眾生,幫助苦難的眾生。 現在這個世間苦難眾生太多,我們從哪裡做起?幫助老人,幫助老人是因為他時間不多,幫助他往生淨土,這功德無量無邊。我們想的這個老人樂園,我們名稱用山莊、用別墅。我去看過雞足山,看過大理,我在那個地方就跟他們當地一些領導、同參道友們談這個問題。我說如果在大理建個這樣的老人樂園,不要叫老人樂園,大理著名的蒼山,「蒼山別墅」,它有洱海,「洱海山莊」,用這個名稱,不要叫人想到一個老字。這就是道場,是新時代的道場,不是寺廟庵堂,是五星級的旅館,叫山莊,幫助老人往生。老人退休了,不再做世間工作,讓他讀經、聽經、研究佛法,念佛、參禪往生淨土,這個好事,沒有比這個更好。另外一樁事情是教青少年,辦學校,辦書院、辦學校,這個學校是著重倫理道德的教育,學校裡面所學的課程照樣修,加倫理道德進去。而幼稚園、小學是以倫理道德為主,要非常重視這個,在青少年把德行基礎奠定。我們用古老的教學方法,相信一定很有效果。古老的方法,古人好,那個心大公無私,為天下後世著想,所以沒有絲毫隱瞞,這個跟國外不一樣。 最重要的原理原則,頭一天就教給你,沒有隱瞞,《三字經》上前四句就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教育的指導核心、指導的原理原則,四句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這第一句,教育、教學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,不善不是本性,習性,這個要分清楚。第二句,總共是四句,《三字經》上一句是三個字,兩句是一樁事情,四樁事情,頭一個肯定人性本善。第二個告訴你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這是講各人本性都是一樣,人人本性都是善,可是習性不善。習性,如果沒有教、沒有去學,習性跟本性愈來距離愈遠。教育,為什麼要教育?教育就是從這裡興起來的。在中國至少是五千年之前,我們老祖宗就明白了。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這一句就是為什麼要辦教育,辦教育的原理就說出來了,不辦不行,要不教的話,隨著習氣那愈來愈遠。怎麼教?也是六個字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跟佛法裡所講戒定慧三學這個理念完全相同,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所以定是樞紐。戒是什麼?戒是守規矩,規矩從哪裡來的?規矩是大自然的法則,是大自然的規律,不是哪個人制定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是細心觀察大自然而領悟到的。所以,自然的規律法則稱之為道。我們人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能夠與自然的規則、自然的運作相應,這叫德。不能夠跟自然原則相違背,違背就破壞自然的法則,破壞大自然的現在講環境的生態。你破壞它,大自然就要報復你,大自然的報復就是現在所講的自然災害,洪水、火山爆發、地球溫度的上升、南北極的冰快速的融化。 前天有個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段訊息給我看,聯合國呼籲的,呼籲全世界人要吃素,拯救地球。為什麼?飼養這些動物、家畜排出來的廢氣,嚴重性超過現在飛機、汽車排的這些二氧化碳,還要嚴重,大概要比這個要還加一倍,加速地球溫度的上升。希望每個國家領導人注意這個事情,來提倡,提倡素食,這不是佛教搞的。網路上這段文字,我想大家要是留意到,把它印出來,放到我們公告欄上給大家看,多印一些。科學家在呼籲,希望大家發心拯救地球,他的預測,如果要是還繼續這樣子反常下去,到二0一二年,嚴重災難就現前。這個說法跟我們從前聽到的預言,很多預言講,也是講世界末日是二0一二年,這地球上有大災難。二0一二年距離我們現在五年。 所以修淨土的人,五年的時間真的把一切放下,一心念佛,五年求生淨土是決定夠用的,這時間夠了。我們看許多自古以來念佛往生的人,大概都是三年。三年是他的功夫成就了,絕對不是壽命剛好到了,不可能有那麼巧的事情,那不是一個、兩個,太多人了,三年都能往生。所以,念佛三年往生是正常的,你不能夠往生是你的雜念太多。念佛要求的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三樣你要是缺一樣的話都不能成功。三年我真的不懷疑、不夾雜,就是一心專念,念念相續,這就夠了。所以,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心量要大,要像佛一樣周遍法界,發大慈悲心,發大菩提心。

doh0014 自在往生成佛之道

doh0014 自在往生成佛之道
我的母親徐潘金妹女士於1999年農曆12月中旬經榮民總醫院宣判末期肺癌壽命僅剩半年,因茹素持名念佛,延壽九年,於二○○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淩晨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母親八十六歲生前臉部原有一大片的黑斑及皺紋,但念佛往生時的瑞相黑斑皺紋全消失,看似五十多歲的人,莊嚴且放光,如此念佛殊勝功德不可思議!猶記得『韓鍈館長』亦是念佛往生的瑞相,相貌年輕了二十幾歲。自從進入台灣華藏淨宗圖書館,一門深入靜修殊勝淨土法門,有十多位蓮友罹患重病及癌症在群醫束手無策的狀況下一心稱念,至誠念佛,信心十足,念佛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,乃至預知時至,親眼所見個個至誠感通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大陸山西小院光碟片之真實故事,至誠念佛、頌經治癒重病及癌症,佛說:"唯心所造,唯識所變",至誠感通之真誠,感動天地,感動全身所有的細胞。日本江本勝博士所作「水結晶」試驗,「莊嚴聖號」的加持與長時薰修的力量,生命的意義水知道,況眾生活生生的細胞與靈性,更能體會出念佛、聽經之殊勝功德顯現。
末學徐秋珠合十20080626淨空法師專集網站: http://www.amtb.org.tw,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:http://mbme.tw http://www.mbme.url.tw高科技智商健康醫療http://amtb2009.pixnet.net/blog

【災難不可能到此為止】

【災難不可能到此為止】
在2009年3月,哥本哈根召開一場IPCC氣候變遷的會議;這場史上聚集最多專家的氣候大會,不像科學家的聚會,而像宗教家的末日預言大會。IPCC觀測結果,格陵蘭北極融冰比2005年高爾拍紀錄片時預測還糟;全球暖化2005年後特別劇烈,即使停止所有工業活動,大氣層的二氧化碳仍將持續至少50年生命週期;2005年時原預估世紀末(2100年)海平面將上升18|50公分,但2008年修正為1公尺,提高一倍。讀完中研院汪中和教授的哥本哈根會議報告,我走出辦公室,一名年輕人與我擦身而過,20來歲。他辛苦上班,只希求完美人生。算算還有30年,才到我的年紀。30年後2040年,地球是什麼?台灣面臨多少災難?他的人生在哪裡?趙少康告訴我,他女兒有日告訴他:「我們這一代將會看到世界末日。」孩子的話令人疼惜。父母努力一輩子,只為給孩子幸福的將來。但我們「努力」愈多二氧化碳累積愈多;我們孩子,不要說幸福,連談將來都奢侈。我們以為IPCC的警告太遠,扁案才是世紀大審;但真正的大審判來自大自然,被告就是追求工業成長的我們。聖嬰現象才開始末日不必等世紀末,已是現在進行式。7月以來的聖嬰氣候席捲全球,8月27日重慶16小時一夜之間竟閃電11471次,比抗戰轟炸還厲害;加州9月大火,希臘8月底乾旱;土耳其9月7日兩天內下了半年的雨量;遼寧大旱,長江中游氾濫;莫拉克降下世紀雨量。我主持的《文茜世界週報》周周均給觀眾至少一則難以置信的氣候災難故事,自7月至今不墜。知情的孩子說,「我們活不下去了」;茫然的孩子,當它僅是災難新聞。氣候專家說,2009年聖嬰現象8月僅是開頭,10月才漸入高峰,年底達高點。全球乾旱的地方更乾旱;下雨的地方動輒暴雨。歷史上人類每隔10年或數十年出現聖嬰,但全球暖化後「聖嬰」成常態,因暖化不只導致海平面上升,也使海溫度上升,聖嬰現象成為年年常態。去年1月中國華南大雪,冰凍範圍之大,1949年以來罕見;去年5月緬甸風災,災民佔總人口之半,奪走13萬條人命;去年澳洲夏天高溫47度,破百年紀錄,不到一年,聖嬰又來了。目前災情只是初步階段。莫拉克對災民,一生難忘;但災難不可能到此為止。中研院汪教授估計地球每增加1度,雨量平均增加6%;台灣因地處北迴歸線,加上地形等因素,雨量將是世界均值15倍,會上升100%。北極冰融海平面上升1公尺,台灣將失去11%土地,台北成沼澤,台南、高雄將被淹沒。在氣候專家的排名中,台灣、越南、孟加拉、南太平洋、加勒比海皆列第一批氣候難民。台灣海拔100公尺以下無法居住人生其他的事,有一天我們都得放下。為你自己,更為你的孩子,關心一下地球。

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

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
色界、無色界雖然苦樂憂喜他斷了,這個斷不是真斷,是他的定功把它伏住,這個斷叫伏斷,石頭壓草沒有除根。所以它在大乘教裡面它不叫禪定,它叫捨受,不叫三昧,叫捨受,真的斷掉就叫三昧。佛法裡面有三昧,世間法裡頭沒有三昧,捨受是相似的三昧,定失掉了,他煩惱又起現行。所以我們要真斷,真斷在哪裡斷?在生活當中斷,在工作當中斷,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斷。學什麼?不再執著,不再分別。當然你一下斷不乾淨,分別執著降溫、減輕,一年比一年輕,一個月比一個月輕,這是真精進,這是大精進。只要這個東西減輕,智慧就增長,為什麼?它障礙了你的智慧、德能,也就是《壇經》上講的第三句「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那就是本自具足。這個東西把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行、你的能力、你的相好障礙住,不能現前。你放下一分它就透一分,放下兩分它就透兩分,放到一定的程度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你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境界?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初住菩薩的境界。你不能把無明破掉,你的心不清淨;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那清淨。所以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統統現前了,這不要求,本來有的,果!為什麼要學佛?現在人講的我要求聰明智慧,我要求無量的財富,今天把整個地球財富給你,整個太陽系、整個銀河系的福報都給你,太小了,九牛一毛,不值得一提。你只要一見性,你得到的是整個宇宙,遍法界虛空界。所以你要問,你學佛為的是什麼?我要得到整個宇宙,給我地球我不要,太小了,這算什麼!你只要一見性,初住菩薩就得到了,能生萬法,那才叫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福報。古德說: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。讀了《華嚴》之後,才曉得佛家富貴,天上人間找不到,不能比!你貪那點小富貴算什麼!愚痴到極處,你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迴。只要不離六道輪迴,你肯定還是要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你用貪心來學佛,沒有關係,你看阿難就是貪心,楞嚴會上不是說得很好嗎?佛問他,你到底為什麼發心跟我學佛?他很坦白說真話,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生起貪心。他說:你這種相好,絕對不是父母生的,是你修成的,我也希望有這種相好,所以我跟你出家學佛。貪心!那我今天告訴你,你要得到整個宇宙,這是大貪,你不學佛得不到;你要是學佛,你得到是整個宇宙。給你做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那雞毛蒜皮,不值得一提,要那幹什麼?我說的話句句都是真話,你只要證得初住你就得無量壽。為什麼?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不是無量壽嗎?第一句說的「本自清淨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【,實相般若現前。般若智慧現前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】這個東西不是向外求,向內求,求明心見性,只要見性什麼都得到,什麼都具足。真能得到嗎?能,為什麼?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不是外來的。外來的就不容易,本自具足,把障礙去掉,它自然就現前了。你才曉得,佛菩薩,包括阿羅漢,絕對不會輕慢一個眾生,絕對不敢對一個眾生無禮,為什麼?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現在雖然墮成眾生身,他的性是佛,他的真面目是佛。在六道裡受生,那是他的假面目,不是他的真面目,他真面目是佛,所以他尊敬。凡夫不知道眾生是佛,產生貢高我慢,這錯了;他證到阿羅漢之後,他就會很謙虛、謙卑。謙卑是性德,謙卑才是真正的自尊,自尊必定知道尊重別人,尊重別人就是自尊。傲慢是煩惱起現行,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的,這個東西必須要把它捨棄,要把它放下。學佛沒有別的,就是學明心見性。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?我們用老實念佛。為什麼你不能成就?因為你不老實,雖念佛不老實。怎麼不老實?你有貪瞋痴就不老實,你念佛裡頭夾雜著自私自利,夾雜著是非人我,夾雜著貪瞋痴慢,所以你不老實。老實念佛,哪個人不成佛!各個都回歸他的佛位,這個要知道。也許諸位同學要問,十住行德是什麼?我們要怎樣修十住行?十住菩薩的行德跟初信位菩薩的行德,沒有兩樣,全都是修十波羅蜜,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是六度,後面再加四個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初發心就學這個,十住還是學這個,後面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統統修的是十波羅蜜。不同的地方呢?初信位的菩薩修這十個法門,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放下,沒放下;初住菩薩修這十條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這個不一樣。往上去,當然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放下了,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無始無明習氣斷掉的成分不相同。而無始無明這個習氣,是沒有辦法用什麼方法去斷的,沒辦法。怎麼斷?不理它就好,有也好、沒有也好,不要去理它,自自然然斷掉,所以這叫無功用道。十信位的菩薩是有方法,那是有方法去修;十住以上沒有方法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還有什麼方法!隨著時間慢慢自然它就沒有了。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
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

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
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十法界,隨感,隨眾生的感他就應化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應以佛身得度他現佛身,應以比丘身得度他現比丘身,他得大自在,像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裡面講的三十二應。應,不離本處,能夠遍十方遍法界,哪個地方有感,那裡就有應,有這麼大的能力,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。現身說法,他還會不會起心動念?給諸位說,沒有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!這個要懂。不懂沒有關係,後面一遍一遍的來說明,你慢慢去體會。不懂不要去想,愈想距離就愈遠,為什麼?想是妄想,放下妄想你真正契入,你就真懂得了,只要有妄想就不行,這是佛法。佛法裡面確實有最高的科學,科學說什麼?拿證據來。拿不出證據就不合科學,科學的精神就是要證據,成佛得拿證據來,證據向誰拿?找成佛的人。譬如你入定,你這個定的功夫能夠到四禪八定,六道裡面的事情你就看得清清楚楚,你拿證據來,這證據拿不出來。可是我要知道,我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,我要找誰來作證?找個也有這樣的定功,我就向他請教,跟他講我看到的境界,他跟我講,對,沒錯,我看到跟你一樣。然後再找第三個人,那個人也有這種定功,你去問他,他說我看到的跟你們兩個人一樣,這證據。而且它平等,只要你把執著放下你就見到,它怎麼不是科學!高等科學。科學家要用儀器,佛法不用儀器,儀器永遠找不到真相,為什麼?分別執著沒放下,你怎麼能見到真相!所以開悟的人要找祖師大德給他做證明,祖師大德他是開悟的人,你說出你悟入的境界,他知道,你一提他就了解,他給你印證。印證他就是你的老師,你就是在他會下開悟的,他給你做證明。佛成佛了,要找別的佛給他做證明,它是講要證據的,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,後頭有個證,沒證不行。我們這裡講宗趣,趣就是證,這就科學精神,你要說佛教是不科學的,那信解行證,證,科學講得通。這是會,第三會。「二品」,這品「升須彌山頂品」,這一品它的宗趣是什麼?「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」,你看它的宗旨是什麼?嚴處是什麼?處是道場、處所,嚴是莊嚴。我們要搞一個很莊嚴的道場,請佛,請佛來為我們講經說法,這是這一品的宗。「根緣契合說法為趣」,你請佛來的目的幹什麼?請佛來目的為我們說法。莊嚴道場是因,佛到我們這裡來說法是果,這是這一品。所以這一品裡面講莊嚴道場,我們要學,學了之後要跟它一樣的莊嚴,我們就能請得很多佛菩薩來教導我們。你看看忉利天宮,須彌山頂就是忉利天宮,忉利天宮是如何莊嚴道場來請佛說法。是不是佛一定要你道場莊嚴,他才來?不是的,莊嚴道場是對佛的恭敬,恭敬他就起感應道交。印祖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莊嚴道場是從外表上、形相上說,最重要是他那個誠敬的心。如果外面做得很莊嚴,再莊嚴,誠敬心沒有,那是假的;如果外面什麼莊嚴都沒有,就是個誠敬心,佛菩薩都來。這就是章嘉大師過去講的,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。你真有誠意,你莊嚴道場,你自然會盡心盡力,沒有這個條件,沒有關係,真誠心就感得佛菩薩來臨。道場裡面設的種種莊嚴,它另外有個意思,這個意思是什麼?是教一般人對佛菩薩要有恭敬心,是影響大眾。因為一般大眾對老師不知道恭敬,我們做出樣子給他看,是這個,用意在這個地方,真正感得佛菩薩來的是自己的誠敬心。所有一切的設施,是教導一些人,他還沒有覺悟、還不懂得,教他對於老師要知道尊重,做給別人看的,所以為人演說。根緣,根是根性,緣就是機緣,根到清淨了,緣成熟了,這是契合,自自然然感得佛菩薩應化。這是這一品的宗趣,宗趣就介紹到此地。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
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

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
我們從前面來看,真正入門是阿羅漢,阿羅漢是七信位的菩薩,《華嚴經》七信位的菩薩,入門。如果我們要把門檻放低一點,說什麼人入門?初信位的菩薩入門,也能講得通。初信位是什麼?小乘初果,大乘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初信。能夠這樣講法,他斷八十八品見惑,見思煩惱,見煩惱斷盡。八十八品見惑,佛在一般教學上把它歸納五大類,好講,第一個是身見,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、小乘初果,不再執著身是我。凡夫都執著身是我,這身見,非常愛惜這個身,這是很嚴重的煩惱,你不能解脫。身不是我是什麼?身是我所,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就好像衣服一樣,我們把人身當作我,衣服是不是我?衣服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初信位的菩薩,他就明白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,這一關很重要。這個破掉之後,你就入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無我相」,無我相那就無人相了,你看到別人也不執著了。「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眾生是宇宙,壽者是時間,你漸漸能突破時空,這入門。登堂,阿羅漢以上就登堂,十信位裡七信、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這登堂;初住入室,入如來智慧之家,為真佛子。所以入門、登堂是相似位,不是真的,真佛子入室。 「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,及多聞心想攀攬所得」。這個境界,如果我們還有生滅心、還有思惟、還有觀察,你得不到,你入不了這個境界。在這個境界裡面,生滅心沒有了,我們思惟也沒有了,觀察也沒有了,為什麼?這些東西統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全沒有了。下面這句很好,多聞心想,我們現在學經教,天天在搞多聞,心裡在想,想什麼?想斷煩惱,想得禪定,想開智慧,有這個觀念,你統統得不到。要怎樣得到?把這個全放下,全放下自然就得到。因為初住菩薩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決定不是用思惟能夠得到的,你見不到,放下就是!三個都要放下,放下一個兩個還得不到。放下執著,你僅僅是正覺阿羅漢,你得不到;放下分別,你是菩薩,你是正等正覺,還得不到,因為他是無上,必須把起心動念斷掉,起心動念斷掉之後才真正是無上正等正覺,你剛剛證得初住。這個住,我們現在講學位,你真正拿到學位,佛法裡最高的學位你拿到。 「故以妙峰山,用況表之,令後人倣學」,用須彌山來做比喻,希望後學的人要真正發心學佛,要學作成佛,不要說是證阿羅漢、證到菩薩就滿足,那你就錯了。好像世間人念書一樣,念到小學畢業不想再念,念到中學畢業不想再念,這都錯了,一定要念到大學,一定要拿到博士學位,你這才算圓滿,初住菩薩是拿到博士學位。所以勉勵後學,這是妙峰表的意思,一定要登妙峰,學佛要有這個志向。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為什麼?為登妙峰。我們在這個世界無論怎麼樣努力,達不到這個境界,所以換一個環境,用現在的話說,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在那裡,親近他老人家,他會幫助你走向最高峰,這是求生淨土真正的目標。如果說我求生極樂世界,到那裡就好了,什麼都不要想,能不能去?不能去,釋迦牟尼佛不會幫助這種人。釋迦牟尼佛幫助什麼人?幫助發心真正成無上菩提的人,這個人他一定要幫。得少為足,十方諸佛剎土很多,你都可以去,用不著到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所幫的是幫你成佛,這意思要懂!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
「以方便三昧,寂然不動」

「以方便三昧,寂然不動」
下面再說山,「山者,高勝義故」,所以要懂它的意思,高,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「像此十住,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」,用這個來表佛的法身,用這個來表佛的妙慧。「是出世高勝義故」,世就是指十法界,十法界在大乘教裡面都叫凡夫,六道叫內凡,六道之內的內凡;四聖法界叫外凡,它是六道之外,十法界之內,沒出十法界。十住超越十法界,他不在十法界裡面,所以這叫出世高勝。「妙峰山者,不動義」,它還有個意思,須彌山「諸天所居,妙樂義,莊嚴義」,你看三十三天住在那裡,四王天住在當中,住在半山,山頂上是三十三天住的,這有妙樂、有莊嚴,有這個意思。「像此位菩薩」,這就彷彿好像十住菩薩,「以方便三昧,寂然不動」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。方便三昧是什麼?應化,他的活動空間大了,不是一個大千世界,他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,跟妙覺果佛沒有兩樣。 這是我們在講席裡講過很多,初住菩薩的智慧、德能,它的作用跟究竟佛沒有兩樣,這個意思你應該要懂。為什麼?究竟佛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掉,初住菩薩也永遠斷掉,怎麼會不一樣!當然是一樣的。當然一樣,為什麼又有這麼多階級?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為什麼有這些位次?清涼給我們講得好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,無始無明斷掉了,習氣沒斷,從習氣厚薄才分出四十二個位次。但是這四十二個人在應化來講,度眾生、幫助眾生,應化來說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這個作用是相同的,一點差別都沒有。所以初住菩薩他要是用佛身,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現身,是不是他自己有意思現身?沒有,如果有意思的話,他就是六道凡夫,他沒有意思。所以凡夫我們有心,起心動念有感,他是無念而應,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來應,這叫什麼?方便三昧。 寂然不動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!這些地方不能不詳細辨別。誰起心動念?阿羅漢起心動念,因為阿羅漢只放下執著,妄想分別沒放下,他起心動念。權教菩薩,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十法界裡面的佛跟菩薩,起心動念沒放下,分別執著放下了,所以他還起心動念。像前面講的賢首菩薩,他還起心動念,他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是初住,他就離開十法界。離開十法界,在十方世界六道裡面去應化,寂然不動。我們就曉得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位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他能不能應化在世間?能。但是他的應化只限於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之外他不行,他沒有出離十法界。每尊佛的國土都有十法界,他出不了那個範圍,這道理我們懂。初住就不一樣了,初住的活動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。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才會認真考慮,真要放下!這放下得大自在。放不下那真叫愚痴,這樁事情與別人不相干,自己的,迷是自己迷的,悟還要自己悟,佛菩薩幫不上忙。 所以《華嚴經》要不要?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要不要?要。要,但是要知道捨,就是你不要執著,對《華嚴》不執著、不分別。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要有這個概念,《華嚴經》我天天讀、天天研究,天天跟大家討論,絕不執著。然後了知,《華嚴經》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是我們的生活,《華嚴經》是我們的工作,《華嚴經》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這真正是《華嚴經》,我們就得《華嚴經》的大用!如果經是經,我們日常生活還是自己這一套,根本就不相干,那這《華嚴經》白讀了。佛法你沒有學到,你學佛法的形相,佛法的實質你一無所有;換句話說,你還是輪迴心,還是造輪迴業。造《華嚴經》講經說法這個業呢?這個業是善業,果報在哪裡?果報在天上,真的果報在須彌山頂,在忉利天、在四王天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 放下就超越,放不下不能超越,念佛求生淨土,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;你要放不下,你不能帶著這個世界去往生,沒這個道理。然後你才曉得,這放下多重要,學佛的祕訣就是放下。我很難得,頭一天見章嘉大師,第一天見出家人,我向他請教,有什麼方法,讓我們能夠很快的契入佛境界?他就告訴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真的沒有保留,頭一天見面就告訴我。我還問他:從哪裡下手?他老人家教我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捨,真的用行動去放下這才行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下面講到「無思無心,不收不攝,任性而定,稱平等理,與法身合」,我們明天從這個地方學起。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
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

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八八0卷)  2007/12/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17-1880 ★請上網看全文★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」,大科第三是宗趣。「宗趣」,宗是修行的宗旨,也是修行的綱要;趣是趣向,也就是說目標,我們修學,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最後能得什麼樣的果報。由此可知,修行不是白修,宗是因,趣是果,修因證果。這一會是第三會十住菩薩會,它的宗趣先從「會」講,就是第三會的宗趣,「以十住行德為宗,攝位得果為趣」,這就很清楚,我們特別要注意行德。佛法確實重行,解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,但是它在其次,解在其次,行是主要的。所以在全經是以華嚴三聖來做代表,毘盧遮那佛代表大方廣佛華嚴,文殊菩薩代表解門,普賢菩薩代表行門。這兩位菩薩在本經的地位,華嚴會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長子,老大,文殊為庶男。你就曉得了,《華嚴》解行都重要,還是偏重在行門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就是華嚴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會會都有不同的宗趣,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,這都要知道。十住菩薩行德為宗,攝位得果為趣,攝位就是入位、攝入,你證得十住菩薩的果位。這裡是十住,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、四住一直到十住,位位向上提升,這是修學的果報。十住裡面的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不在十法界了。不像前面我們念的賢首菩薩,賢首菩薩在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沒有超過十法界。初住菩薩超越了,什麼原因?初住菩薩把妄想斷掉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初住就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那什麼境界?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,明心見性的境界。明心見性又是個什麼樣的境界?他說得很好,你什麼時候明心見性,你會跟他是同樣的境界,真正見到自性,就是見到真心,見到真心就真心用事了。我們現在是妄心不是真心,為什麼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?妄心。他真心,真心是清淨的,決定沒有絲毫染污,給諸位說,什麼是染污?起心動念就染污,這是最微細的染污。要知道,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,你這一染污就壞了,麻煩就大;「 所以不起心、不動念,清淨心現前。清淨心沒有生滅,生死永遠沒有了 」,這是什麼?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,大般涅槃的境界,你證得大般涅槃。第三個是「本自具足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。第四個「本無動搖」,這是說你的心是定的。不像我們現在念頭很多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,念念不住。所以這個心是什麼心?這心是無常。你看四念處裡面世尊教我們「觀心無常」,那個心是什麼?念頭。念頭起滅,念頭不住,不停住,它在那裡生滅。你見性之後,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了,本無動搖。最後一句是「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是不是起心動念?不是。起心動念你出不了十法界,這個能生萬法是說什麼?說你在迷的狀況之下。你迷,性不迷,性是大光明藏,是一片光明;可是一動念的時候,它就生萬法。我們今天講的宇宙,宇宙這個現相就出來了,宇宙現相為什麼會出來?因為它本自具足,它不是心外的。?我們用萬花筒做比喻大家好懂,自性就像萬花筒,這一動念就像它裡面的變化?。你只要動,它不就變了嗎?你不動,它不變。但是我們看到萬花筒不動,它裡頭還是有現相。真正的自性,不動的時候沒有現相,像一片光明,所以很難比喻。一動就像萬花筒,你不斷的動,它不斷的變,千變萬化,找不到同樣的相。我們今天看的相是心動,動了就是迷了,不動就覺。所以為什麼教你修定?修定覺悟,修定才回歸自性,自性本來不動,動是錯誤,這個理很深。所以學佛的人學什麼?我們凡夫迷得深,佛有方便法教我們,先放下執著,再放下分別,最後放下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妄想。放下執著你就是正覺,放下分別你是正等正覺,放下妄想你是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是佛,你本來是佛,你現在回歸你自己的本來,你本來是佛,正等正覺是菩薩,正覺是阿羅漢,這三個人叫覺者,覺悟。六道凡夫都是迷,不覺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。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
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

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四一卷) 2009/2/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41 ★請上網看全文★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經文第一句:【爾時法慧菩薩。承佛威力。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。】這是這一品經裡面清涼大師判作七分,就是七大段,這是第一大段,叫三昧分。我們從《華嚴經》一直聽下來,這樣的句子、章法我們都很熟悉,不陌生。『爾時』,這是「須彌山頂偈讚品」結束之後,這就入了正宗,在這個時候,前面兩品是讚歎、介紹,意思顯示這一品經文的殊勝、重要性。『法慧菩薩』是初住菩薩的通號,證得初住位,他的德號就叫「法慧」,同名法慧。所以它不是專指一個人,它是指這個位次的。爾後每個位次代表的意思都相同,我們自己修行如果證得初住位,名號也叫法慧菩薩。我們中國人的習慣,上面要冠個名字,某某法慧菩薩,加個名號;如果不指,法慧菩薩是通名。『承佛威力』,這句話我們念得很多,往後還有很多句都相同,這句話我們就很熟悉。凡是佛在經典上多數重複的,那就特別重要,而往往這些小事情,我們一般講這小節,禮節裡面是小小的禮節,都被我們疏忽,殊不知小小禮節比什麼都重要。我們修行證果,即使世間法裡頭處事待人接物,凡是有大成就的人,成大功、立大業,對於小小節都非常尊重,不敢疏忽。這裡頭有很深的用意在裡頭,就是賢首大師《還源觀》四德裡頭的第二條「威儀有則」。要為世間人做個好樣子,所謂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你的行為可以做世間一切眾生的好樣子。在哪裡做?就是小節、細節。這些小節、細節,《弟子規》裡面講得很圓滿,這是應該要重視的,不能不重視。法慧菩薩為我們說十住經,也就是說在十住這一會裡面,他首先來給我們做報告。他的態度非常謙虛,不敢說我自己修行不錯,現在你看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,離開十法界,我證得初住位,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,佛的實報莊嚴土。有這種念頭、有這種言語,諸位細心想想看,還是驕慢,這是三重障裡面的傲慢,三重障是傲慢、嫉妒、貪欲,他還帶這個習氣。菩薩做給我們看的,他不說他自己有能力,能在這個地方做報告是得佛力加持,不是自己有能力,把這個功德推給佛。這是教導我們,我們無論有一點小成就總以為是自己有的,縱然是師長教的也不承認,認為自己成就已經超出老師。縱然真的超出老師,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,這個人厚道,這才能教化眾生。所以這裡含義很深。前面經文我們看到有普觀大眾,這個地方沒有,這個地方只有「承佛威力」。承佛威力什麼?因為他自己得三昧,你看自己證入三昧還是承佛威力。這是不是真的?他說得不假,如果沒有佛陀長時間的教誨,你怎麼能入得了三昧?所以,自己證得無論是哪一種果位,都要有感恩心,有謙虛、恭敬、感恩,這是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。我們先說三昧,三昧是梵語,古印度話,它的意思叫正受,受是享受,正是正常,也就是三昧的意思是正常的享受;換句話說,我們這些眾生的享受是不正常的。六道眾生的享受,佛在經教裡面常講,把它分成五大類,身有苦受、有樂受,分這兩大類;心也有兩大類,有歡喜、有憂慮,有喜、有憂;另外一種,身沒有苦樂,心也沒有憂喜,這個境界不錯,這種境界叫捨受,不是三昧。捨受跟三昧非常相似,為什麼不稱三昧稱為捨受?三昧得到之後就永遠得到,不會退失的,那才叫三昧,才叫正常享受。捨受你得到的時間很短暫,那個境界很快的就會失掉,失掉的時候又有苦樂憂喜,所以它不叫做正受,叫捨受。佛講這五種受分配在六道,六道眾生統統都有。我們人道有時候心沒有憂喜,身也沒有苦樂,但是時間不長,很短暫。境界一現前,受了一點刺激,苦樂憂喜又出來了。順境有樂受、有喜受,逆境有苦受、有憂受,不苦不樂的這個境界在哪裡?在色界天、在無色界天。我們知道,色界跟無色界他們所修的是四禪八定,我們前面學得很多,這種常識我們也都相當清楚。四禪八定裡面,差不多是時間跟空間維次都突破,有這種能力。古印度,不但婆羅門教重視修定,幾乎所有的宗教、所有的學派都重視修定。這在三千年前,印度當時他們的宗教、學術,確實不是這個世界上其他地區能夠跟它相比的。縱然得到第八定,這是最高的,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命八萬大劫,夠長了。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算一個大劫,這個世界成住壞空,成住壞空八萬次,你看他定功多深,就是他壽命多長。可是八萬大劫到了,他定功就失掉,一失掉之後苦樂憂喜又現前。所以他還是捨受,不是正受。捨受變成正受必須再提升一層,楞嚴會上講的第九定,說明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,世間禪定是捨受,不是正受。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輪迴,才算是正受,證得阿羅漢果,決定不會再退轉到六道,這叫正受。可是阿羅漢實在講也很慈悲,回小向大,他有能力跟六道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過去在六道修的,六道裡的親朋好友、冤親債主多的是,這些人跟他有緣,有緣就必然有感,有感他自自然然就有應。所以阿羅漢也有應化身,在六道裡面教化眾生,幫助他們離苦得樂,六道苦!用什麼方法幫助他離苦得樂?這些基本的常識我們學佛必須要記得很清楚,離苦得樂最低的層次是斷惡修善,以世尊所說的《十善業道》為標準,能夠斷十惡、修十善你就能離苦,六道裡面苦的是三惡道,你才能夠得到天人之樂。在大乘教裡,像智者大師跟我們細說十法界,他將十法界每個法界裡面都有十法界。譬如我們人法界,我們一般講人道,人法界,人法界修養功夫很好,有相似佛的生活,那就叫人間的佛法界;有相似的菩薩,那就是人間的菩薩法界。每一界裡面的十法界,十法界就變成一百個法界,叫百界千如。智者大師教我們用這個方法來看宇宙人生、來看諸法實相。佛的法界,所以佛常說,說得很明顯,我們不難懂,那是對我們說的,恆順眾生說的,佛法界第一個條件是什麼?平等,平等心是佛,真的平等。我們現在在《華嚴》裡學了這麼多,了解了,真平等,為什麼?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平等。六根,眼見色、耳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,這是佛法界。不起心不動念是三昧,那是什麼三昧?那是自性三昧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,第四句所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是自性本定,只要你放下,它就現前,真平等。像前面李長者舉的比喻,一滴水進入到大海,它就平等了,跟大海水融成一片,再也分不出哪是江水、哪是河水、哪是海水,分不出。那就入了佛的境界,法慧菩薩入了這個境界。入了這個境界,這裡沒有稱法慧如來,沒有稱法慧佛,稱法慧菩薩,這個意思前面說過,他還有無始無明的餘習沒斷。把這個習氣輕重分為四十一個等級,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品無始無明習氣,這都是我們應當要清楚、要明瞭的。這個習氣少了一分,級別就提升一層,其實它裡頭沒有階級、沒有等級的,平等境界哪來的等級?這種等級的說法都是屬於抽象的概念,沒有事實,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。我們曉得人間有佛,用平等心,不分別、不執著,實在講分別執著很淡薄,用平等心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這個人就是人間的相似佛,他跟佛差不多。菩薩心是六度心,念念不離六波羅蜜,喜歡布施、喜歡持戒。喜歡布施是能捨、肯幫助人,見到人有困難、有需要,他一個都不空過,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。他能捨財,能捨法,捨法叫肯教人;能捨無畏,別人有困難、有痛苦,他真的幫助他解決,我們世間講好人,熱心的人士。這種人是人間的菩薩,他的心行跟菩薩很接近,是智者大師所講的人間的菩薩法界。緣覺法界是辟支佛,這人很聰明,修學十二因緣就能幫助他看破放下,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看輕了,也就是淡化了,人間的辟支佛。阿羅漢稱為聲聞,那就是歡喜佛法,依教奉行,出家是個好修行人,給出家人做個好榜樣,在家是個好居士。在佛門裡面,出家稱法師,出家是善師,在家稱高士,高僧、高士,這是人間的聲聞。我們這麼一說諸位就曉得,天人,天人修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。十善業道他真做到,做得很好,四無量心,他的心量大,四種就是慈悲喜捨。他有慈心,歡喜幫助別人得樂;他有悲心,歡喜幫助別人離苦,離苦是悲心,得樂是慈心;他能夠常生歡喜心,常常能夠捨,真能放下,人間的天人。人道是五戒倫常心,在我們中國傳統裡面講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八德,他都能夠奉行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違越這個範圍,他是人中之人,為什麼?肯定不墮三惡道。這一點要注意。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違背倫常八德,倫常是關係,關係搞壞了,起心動念違背了道德,這一生得人身,來生就得不到人身,這個不可以不知道。《十善業道經》這個經不長,從前我們學習用的經本字不大,三號字排印,只有四張紙,八頁。世尊居然在前後兩次苦口婆心的叮嚀我們,十善是人天法,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;換句話說,沒有十善,我們人這個資格就失掉,就不像人了,你來生怎麼能得人身?人不能不懂得倫理道德,倫理講人與人的關係,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這個關係是自然形成的,不是人為,凡是自然形成的則稱之為道。隨順自然的法則來處理,譬如父慈子孝,孝跟慈就是德,君仁臣忠,仁跟忠就是德,夫義婦聽,聽跟義就是德,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這是德。展開來就叫八德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。我們都能做到,念茲在茲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違背,這個人是人中的人道,決定不失人身。如果違背倫理道德,來生人身得不到。下面下三道是什麼?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。我們要想一想,三惡道的業因相同,都是貪瞋痴慢還有懷疑,貪瞋痴慢疑。疑什麼?懷疑道德,懷疑聖人,懷疑聖人的教誨,懷疑聖人所講的性德,他不願意遵守。表現出來,起心動念都跟貪瞋痴慢疑相應,這五個叫根本煩惱,哪一個重的就是那一道第一個業因。貪心重的,餓鬼道;瞋恚心重的,傲慢、嫉妒都是屬於瞋恚,瞋恚的行為,地獄道;愚痴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自以為是,這是愚痴,畜生道。這個裡面,好勝的心強、嫉妒心重,它裡頭起了變化,鬼道裡頭有、人道裡頭有、畜生道裡頭有,變成什麼?變成阿修羅、變成羅剎,變成魔道去了。這是天台大師給我們講的人道裡面的十法界。我們現前是個人,如果我們把倫理道德統統都丟掉,貪瞋痴慢疑很嚴重,那想想我們現在在人道帶著是什麼習氣,我們走的道路是向哪個方向,這不能不知道。真正明瞭之後,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回頭是岸,我們一口氣還沒斷,回頭還來得及。真正修行人要記住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上的一句話,「不見世間過」。常常把世間的過失,世間過失最重要的是世間人,把別人的過失牢牢的記在自己的心頭,這個就錯了。錯在什麼地方?我們的心本來是善的,叫良心,良善的,把我們的良心、善心去收藏別人的一些罪孽罪惡;他沒有過失,我們自己有了過失,我們把他的過失拿到我心裡來,這叫大錯特錯。你看看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上怎麼教我們?跟《壇經》上講的一樣,若真修道人,不記他人過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我們常說,前面四個完全是自修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第一個是禮敬,禮敬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平等的禮敬,修什麼?學自己的謙虛,實在應該講是謙卑,謙卑是自己的性德。你看,法慧菩薩在此地不是承佛威神嗎?不說自己有能力,這是謙卑。對任何人都謙卑,對造作五逆十惡的人還是謙卑,還是對他有禮。這個一般人做不到,佛菩薩能做到,謙卑有禮。對造作五逆十惡的人都謙卑,對於做好事的人他怎麼會不恭敬?當然之理。這個日常生活當中的表現或者是表演用意很深,那都是在做樣子給社會大眾看,教導社會大眾對人要謙卑、要尊重。人人都對人謙卑尊重,這個世界不就祥和了嗎?災難不就化解了嗎?你看這個用意多深,你這種行為不就救了社會、不就救了世界嗎?這叫積功累德,這叫做真正的好事。存的心就是感化人,人沒有不能感化的,不能感化,《 不能說他很頑固、他的業障很重,這樣想法就錯了 >;要回過頭來想自己,我的德行不夠、我做得不夠好。堯舜之所以能夠感動人,《 祕訣就在這裡,處處反求自己,不去責備別人。》普賢菩薩十願的第二條教我們「稱讚如來」,這個如來是性德。什麼是性德?仁義禮智信是性德,孝悌忠信是性德,禮義廉恥是性德,仁愛和平是性德。菩薩教導我們,凡是合於性德的讚歎,不合於性德的不讚歎就是了。你看他對於讚歎跟禮敬不一樣,禮敬是一點分別都沒有,讚歎有分別。你說的話是好話,做的事是好事,讚歎你;你說話、做事是違背德行的,不讚歎,不說,不把它放在心上,也不把它放在口上。我們中國古人常教人叫隱惡揚善,別人的不是不提,別人的好事我們來宣揚讚歎,讓整個社會形成一個風氣,大家喜歡善,不喜歡惡,用意深!不在自己,不在自己一家,在整個社會、整個國家、整個世界,我們自己對於家庭、社會、族群、世界,念念要有責任感,我不能不負責任,不能把社會引導負面,那我們就有罪。念念當中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,我這個念頭、這句話、這個行為,對整個世界安全有沒有負面作用?如果有負面作用那就不可以做,這個念頭不能起,這話不能說,這個事也不能幹,這就對了。 菩薩第三句教給我們「廣修供養」。現代人念念不忘的是什麼?發財,現在人念念不忘的是發財,一心一意怎麼樣想去賺錢。佛告訴我們,常行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心目當中就想這三樣東西,這三樣東西怎麼來?廣修供養就來了,而且來的非常殊勝。大聖大賢、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生財有大道。反過來就是吝嗇,吝財的人,自己有財富不肯布施,來世得貧窮果報;吝法的人,不肯教別人,教別人自己也得留一手,來生得愚痴果報;見到別人有苦難,不能援助,將來自己要受苦難,沒人幫助你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這些大道理不能不懂。因果與我們俱生而來,可以說是宇宙出現那一天因果就存在了,這個我們在《還源觀》裡面看得很清楚。一念不覺那是因,依報、正報現前那不就是果嗎?從一體起二用,這就曉得因果從哪裡來的,一點都不假。年輕人心浮氣躁,你給他講,耳邊風,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去。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