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以方便三昧,寂然不動」
下面再說山,「山者,高勝義故」,所以要懂它的意思,高,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「像此十住,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」,用這個來表佛的法身,用這個來表佛的妙慧。「是出世高勝義故」,世就是指十法界,十法界在大乘教裡面都叫凡夫,六道叫內凡,六道之內的內凡;四聖法界叫外凡,它是六道之外,十法界之內,沒出十法界。十住超越十法界,他不在十法界裡面,所以這叫出世高勝。「妙峰山者,不動義」,它還有個意思,須彌山「諸天所居,妙樂義,莊嚴義」,你看三十三天住在那裡,四王天住在當中,住在半山,山頂上是三十三天住的,這有妙樂、有莊嚴,有這個意思。「像此位菩薩」,這就彷彿好像十住菩薩,「以方便三昧,寂然不動」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。方便三昧是什麼?應化,他的活動空間大了,不是一個大千世界,他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,跟妙覺果佛沒有兩樣。 這是我們在講席裡講過很多,初住菩薩的智慧、德能,它的作用跟究竟佛沒有兩樣,這個意思你應該要懂。為什麼?究竟佛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掉,初住菩薩也永遠斷掉,怎麼會不一樣!當然是一樣的。當然一樣,為什麼又有這麼多階級?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為什麼有這些位次?清涼給我們講得好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,無始無明斷掉了,習氣沒斷,從習氣厚薄才分出四十二個位次。但是這四十二個人在應化來講,度眾生、幫助眾生,應化來說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這個作用是相同的,一點差別都沒有。所以初住菩薩他要是用佛身,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現身,是不是他自己有意思現身?沒有,如果有意思的話,他就是六道凡夫,他沒有意思。所以凡夫我們有心,起心動念有感,他是無念而應,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來應,這叫什麼?方便三昧。 寂然不動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!這些地方不能不詳細辨別。誰起心動念?阿羅漢起心動念,因為阿羅漢只放下執著,妄想分別沒放下,他起心動念。權教菩薩,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十法界裡面的佛跟菩薩,起心動念沒放下,分別執著放下了,所以他還起心動念。像前面講的賢首菩薩,他還起心動念,他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是初住,他就離開十法界。離開十法界,在十方世界六道裡面去應化,寂然不動。我們就曉得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位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他能不能應化在世間?能。但是他的應化只限於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之外他不行,他沒有出離十法界。每尊佛的國土都有十法界,他出不了那個範圍,這道理我們懂。初住就不一樣了,初住的活動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。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才會認真考慮,真要放下!這放下得大自在。放不下那真叫愚痴,這樁事情與別人不相干,自己的,迷是自己迷的,悟還要自己悟,佛菩薩幫不上忙。 所以《華嚴經》要不要?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要不要?要。要,但是要知道捨,就是你不要執著,對《華嚴》不執著、不分別。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要有這個概念,《華嚴經》我天天讀、天天研究,天天跟大家討論,絕不執著。然後了知,《華嚴經》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是我們的生活,《華嚴經》是我們的工作,《華嚴經》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這真正是《華嚴經》,我們就得《華嚴經》的大用!如果經是經,我們日常生活還是自己這一套,根本就不相干,那這《華嚴經》白讀了。佛法你沒有學到,你學佛法的形相,佛法的實質你一無所有;換句話說,你還是輪迴心,還是造輪迴業。造《華嚴經》講經說法這個業呢?這個業是善業,果報在哪裡?果報在天上,真的果報在須彌山頂,在忉利天、在四王天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 放下就超越,放不下不能超越,念佛求生淨土,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;你要放不下,你不能帶著這個世界去往生,沒這個道理。然後你才曉得,這放下多重要,學佛的祕訣就是放下。我很難得,頭一天見章嘉大師,第一天見出家人,我向他請教,有什麼方法,讓我們能夠很快的契入佛境界?他就告訴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真的沒有保留,頭一天見面就告訴我。我還問他:從哪裡下手?他老人家教我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捨,真的用行動去放下這才行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下面講到「無思無心,不收不攝,任性而定,稱平等理,與法身合」,我們明天從這個地方學起。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